1. <blockquote id="dtlgn"></blockquote>

        <source id="dtlgn"></source><blockquote id="dtlgn"><track id="dtlgn"><code id="dtlgn"></code></track></blockquote>
          <u id="dtlgn"></u>
      1. 海東日報首頁

        互助繪就鄉村振興“實景圖”

        ——走進鄉村看振興系列報道之五
        2023-10-10 07:26:06 來源:海東日報 點擊:
        西山根村

        □本報記者 鄧成財 通訊員 包永斌 攝影報道

        一座座農家院落煥發新顏,一個個美麗鄉村串點成線,一粒粒種子在阡陌縱橫中萌生希望……一處處景象,正是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農村大地散發的新活力。

        這活力,源于村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近年來,互助縣堅持黨建引領,依托資源優勢,搶抓政策機遇,通過抱團聯建、多元發展、創新模式等措施,不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繪就鄉村振興“實景圖”,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提供堅強保障。

        多元發展讓鄉村迸發新活力

        走進紅崖子溝鄉張家村盤繡園,記者看到土族婦女們聚集在一起,趕制盤繡工藝品,五彩的繡線,靈巧的雙手,精工細作,幸福洋溢在她們的臉上。

        張家村盤繡園成立后,村里的繡娘們開始做起了盤繡生意。目前,盤繡園中有39名繡娘,其中固定的繡娘有20名,他們實行“上班”打卡制,計件工資加上出勤補助,每名繡娘的月收入能達到2000余元。

        盤繡園按照“公司+基地(工坊)+農戶”的運營模式,繡娘按照訂單協議繡制繡品,繡出來的作品,公司統一進行銷售,銷售渠道包括線上和線下,線下主要銷往華北地區以及德國、匈牙利等。

        除盤繡園外,張家村依托傳統古村落厚實的文化底蘊,投入東西部協作資金500萬元,實施紅崖子溝鄉張家村傳統古村落改造提升項目,努力將張家村打造成賞民俗、品文化、聽鄉音、蘊鄉愁的文旅融合發展傳統村落。

        張家村的文旅融合發展給村民們帶來了福音,這讓外面開農家院的村民張建??吹搅松虣C,決定回村開農家樂,帶領村民一同發家致富。“我想把家里收拾好,開個農家院,順便把自己養的土豬、土雞通過農家院銷售出去,爭取帶動全村群眾走鄉村旅游發展路、吃旅游飯、掙旅游錢,讓廣大群眾真正在鄉村旅游產業中得到實惠。”張建福說。

        近年來,紅崖子溝鄉按照“黨建引領、區域聯動、優勢互補、抱團發展”的原則,實施產業發展聯盟,在“聯盟”中開展服務組織共辦、發展項目共建、產業幫扶共抓、干部隊伍共育、優勢資源共享”五共模式,使各村在農業生產、畜牧養殖、文化旅游、手工業發展、勞務輸出中由“一元發展”向“多元共促”轉變,為實現鄉村振興項目成效顯著、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村集體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奠定堅實的基礎。

        產業發展起來了,群眾創收就有了門路。如今的張家村,實現了基本生活有保障、鄉村治理有秩序、產業發展有希望、村民致富有奔頭的華麗蝶變。

        特色產業讓鄉村發展“興起來”

        中秋時節,哈拉直溝鄉魏家堡村,巷道干凈整潔,一戶戶精美別致的庭院沿路排開。在互助晟茂種植有限責任公司的中藏藥材加工車間里,當歸切片機隆隆作響,工人正忙著剪根、修整、晾曬、脫皮后再切片加工,一派忙碌的勞動場面。

        村民吳愛文已經在車間工作了快三年,廠里不僅給他交了醫療、養老保險,一年下來也能掙到3萬多元。

        目前,該公司已經形成了自主經營、農戶合作參與、各方共同受益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帶動了附近農戶就業1000多人次以上,每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20余萬元。

        如今,該公司成為魏家堡村發展產業和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重要載體,已經陸續在村里和縣城建成藥材初加工基地、中藥飲片加工車間,與北京、廣東等地藥企簽訂中藥材供銷協議,中藥材產值達到1200萬元。

        除藥材公司外,魏家堡村還爭取到650萬元資金用于產業發展,形成了集中連片種植當歸、黨參、黃芪的種植產業,養殖德州黑驢、梅花鹿為主的養殖產業,以“噠噠驢”自然體驗營地為基石的旅游產業。

        “到2022年,魏家堡村真正實現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目前,我們村集體經濟每年收入50萬元,賬面資金達到150多萬元。”魏家堡村黨支部書記莫程山說。

        目前,魏家堡村在種養殖產業基礎上,投用當歸、阿膠、中藥飲片加工等車間,并且衍生出了驢肉、阿膠等產品。下一步,還將不斷擴大村集體經濟總量,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進一步擴大現有德州黑驢養殖規模,規范經營模式,打造品牌驢業。

        如今的魏家堡村生態美、人民富、產業興、人氣旺,一幅團結進步、文明和諧的畫卷正徐徐鋪開。

        優勢產業讓集體經濟“強起來”

        近日,記者在南門峽鎮西山根村蔬菜基地看到,羅馬生菜、苦菊、菜薹等蔬菜長勢喜人,田間地頭村民忙著采摘、分揀、打包、裝車,各類高原無公害蔬菜搶鮮上市,遠銷上海、廣州、香港、澳門等地。

        “我們在這里種了四年蔬菜,品種主要有紅菜薹、白菜薹、苦菊、羅馬生菜,紅菜薹的畝產有1500公斤左右,苦菊的畝產量在3000公斤至4000公斤之間,羅馬生菜在2000公斤左右。”土地承包戶鄧韶任向記者介紹。

        西山根村地處腦山地區,2006年以來,村“兩委”通過幾年的嘗試,使村民種植荷蘭豆嘗到了甜頭,荷蘭豆種植形成了規模,群眾的腰包也越來越鼓。2018年成立了互助滿意種植合作社,為農戶提供優質的荷蘭豆種,不斷吸引種植大戶加入其中,對外對接經銷商,拓寬銷售渠道。

        今年,西山根村荷蘭豆種植面積達到53.33公頃,年均帶動農戶增收24萬元。與此同時,村“兩委”積極申請項目資金,修建儲量分別為150噸、500噸的保鮮冷庫,以保鮮庫租賃資金充實村集體經濟,今年收入6萬元。

        如今,找準了自身優勢資源,互助縣村集體發展路徑相當明確。

        在2022年,丹麻鎮哇麻村修建20棟溫室大棚,以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為依托,以種植大戶為主體,試點推進“黨支部+種植大戶”的經營模式,將每個大棚以2000元的價格承包給種植大戶,激活了村集體經濟發展活力。同時,哇麻村以古村落為依托,深挖鄉土文化,修建了哇麻古臺景區,通過“以點帶面”的經營模式,有效帶動30余戶農戶在景區擺攤設點,辦起了農家院、蒙古包燒烤等實體店,實現穩定就業,增加了家庭收入。

        哇麻村通過幾年的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建成了鄉村旅游景點、田園采摘基地,每年村集體經濟收益能達到10萬多元。同時,村“兩委”不斷創新工作舉措,按照村集體經濟資金管理辦法,適度開發公益性崗位,四年來,累計開發公益性崗位32人次,發放公益性崗位工資25.46萬元。

        如今,哇麻村形成了產業相互融合發展的新路子,實現了“鄉村旅游+”的發展格局,在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壯大村集體經濟上為全鎮樹立了榜樣。

        鄉村天地闊,振興寫新篇?;ブh各級干部和廣大群眾正以時不我待的工作熱情,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踔厲奮進、闊步前行,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畫卷已經展開。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海東日報 版權均屬海東日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單位和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

          

        2、已經本網書面授權使用作品的媒體、網站,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国产精高国产三级国产A∨_无码一区在线观看视频_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导航_亚洲精品无播放器播放_亚洲不卡免费观看_欧美一卡日韩动漫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