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發揮海東市“雙隨機、 一公開”跨部門聯合監管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的統籌協調作用,我市明確了涉企信息歸集內容、歸集原則、歸集公示方式和時間等,推動信息歸集清單化、精準化、全覆蓋。海東市以市場主體信息為重點,開展信用數據質量提升行動,推進全市11萬家市場主體區域化、碎片化、分散化信息的整合歸集。
截至目前,全市25個部門和各縣區累計歸集,通過全省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青海)公示行政處罰、行政許可等各類信用信息71.6萬條;運用青海省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監管系統和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手段,按照風險低(A類)、信用風險一般(B類)、信用風險較高(C類)、信用風險高(D類)四類標準,對2.62萬家市場主體信用風險實施分級分類,實現對經營主體的精準“畫像”。其中A類企業16815戶,占比64.15%;B類企業6703戶,占比25.57%;C類企業2177戶,占比8.31%;D類企業517戶,占比1.97%。
按照差異化、精準化監管的原則,海東市確定各部門“雙隨機”抽查和各部門聯合“雙隨機”抽查“兩個計劃”和71項檢查事項,除對食品、藥品、特種設備等直接涉及公共安全、生命健康重點領域加強管控,實現全鏈條監管外,對市場主體登記備案、即時公示的抽查比例由3%降低到1%,并采取非現場、觸發式等監管方式,切實減少對市場主體正常經營活動的干擾。
據悉,自率先在159家食品生產企業開展信用風險分類管理之后,我市按照企業基礎性信息、企業動態信息、監管信息、關聯關系信息和社會評價信息5個要素,拓展在食品經營環節實施安全信用風險分類管理,把信用信息嵌入食品生產經營安全監管各環節,強化信用信息對食品安全監管的支撐。多舉措引導失信企業通過及時主動糾正自身失信行為等方式,修復3441條失信市場主體信用信息,消除不良社會影響,重塑良好信用,激發經營主體活力。同時,引導全市3.7萬戶市場主體主動簽署并公示市場主體信用承諾,引導食品藥品、特種設備、工業產品等重點領域市場主體采取其他方式公示承諾,接受社會公眾監督,不斷增強了市場主體依法誠信經營和參與信用建設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