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海東市空氣質量優良率為93.1%,較去年同期提高了1.7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27微克每立方米,較去年同期下降10%;黃河出境大河家斷面、大通河出境峽塘斷面水質達到Ⅰ類,湟水河出省斷面水質達到Ⅲ類,18個國省控斷面水質達標率均為100%;7個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及30個“千噸萬人”飲用水水源地均達到或優于Ⅲ類占比100%;全市無新增重金屬排放,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
為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海東市不斷強化道路及施工揚塵治理,每日安排灑水車、噴霧車在主城區街道進行灑水、噴霧,最大限度減少道路揚塵污染。截至三季度末,日常巡查督查建筑工地117余次,對重點建設項目揚塵防治工作開展駐場幫扶,持續推進移動源污染防治,開展柴油過車入戶抽測,完成607臺非道路移動機械環保編碼登記,建設低排區電子圍欄,并全面加強秸稈焚燒管控,查處垃圾、秸稈焚燒72余次。
在“護好”碧水方面,海東市統籌推進“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治理,強化污水處理廠設施運行管理,督促運營單位有效應對進水水質、水量和氣候變化對處理效果造成的影響,保證設施正常、穩定、規范運行。統籌推進管網建設改造、污水和污泥處理能力提升,加快推進管網雨污分流關鍵性治污工程、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污水處理廠和化隆回族自治縣巴燕鎮污水處理廠擴容、群科污水處理廠尾水人工濕地等項目建設進度。
目前,全市各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運行正常,污染物指標明顯下降,湟水河507個入河排污口已全部完成整治,黃河流域135個入河排污口已全部完成監測溯源,正在開展非排口判定工作。在全面完成30個“千噸萬人”水源地規范化建設的基礎上,在全省范圍內率先開展“百噸千人”水源地劃定工作。
同時,海東市還印發相關工作方案和通知,深入開展建設用地土壤風險管控,更新完善系統內地塊土壤環境信息,對已納入排查清單的6個污染源開展現場復核。確定2023年土壤重點監管單位,開展黃河流域歷史遺留礦山調查,土壤、地下水環境狀況自行監測、調查評估,強化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以及固體廢物環境監管和風險防控,動態更新危險廢物重點監管企業清單,對7家重點監管產廢單位和3家重點監管經營單位進行了排查檢查。聯合農業農村部門深入開展病死畜禽污染防治專項監督檢查,聯合市直相關部門對全市13個自然保護地“綠盾”監督檢查專項行動中發現的問題開展“回頭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