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郝志臻 攝影報道
鄉村振興,這是一個宏大的概念,但在具體實施中,卻是由一個個小人物的奮斗史所組成,也許他們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沒有催人淚下的感人故事,但他們都在用自己的雙手去奮斗。
每個“小人物”都是偉大時代的奮進者,他們共同懷揣著對鄉村的美好愿景和對鄉土的特殊情懷,為鄉村振興的畫卷增添了一抹亮色。請跟隨記者一起走進那些鄉村振興路上的“小人物”,感受他們的奮斗人生。
安老板的“東山再起”之路
他叫安惠德,家住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甘溝鄉解放村。在甘溝鄉,他一直是一個自強不息的典型。這些年他經歷了從生活富足的小康家庭到“一夜破產”的辛酸,也書寫了一個負債漢“東山再起”的奮斗故事。
201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打破了安惠德原本平靜的生活。他駕駛的車輛不幸遭遇車禍,他和車上的兩名乘客均不同程度受傷。為支付保險范圍外的其他費用,安惠德不得不轉讓他在民和縣城的副食品店,還欠下了一堆外債,一下子從”安老板”變成了“負債漢”。
“出院以后,想到那些外債我感覺天都要塌了,整夜整夜睡不著。”回憶起那段經歷,安惠德形容自己是“劫后重生”。
2015年,全國吹響了精準扶貧的號角,安惠德被精準識別為解放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一系列的惠民政策為他們一家注入了“涅槃重生”的強大動力。
次年,安惠德家相繼享受了危房改造和到戶產業幫扶資金項目,他不僅在自家小院里建起了漂亮的新房,還發展起了牛羊養殖業??粗鴮挸髁恋姆孔雍团锶锓蕢训呐Q?,安惠德的斗志被重新燃起。
為了找尋更多的致富路,盡快清賬。2017年,安惠德申請惠民貸款,購買了一輛小型農用貨車搞起了運輸業。不久后,他重新開了一家百貨店,變回了“安老板”,實現了“東山再起”的夢想。
水果、蔬菜、面粉、茶葉、零食、干果……如今,走進安惠德的百貨商店里,琳瑯滿目的貨品整齊地擺放在貨架上,老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一應俱全。
“多虧了黨和政府在我最困難的時候拉了我一把,讓我享受那么多的好政策,不然哪有我現在這紅火的日子啊。我要用自己的雙手把日子過得更好,才對得起黨和政府的精準幫扶。”安惠德說,這幾年他的欠款基本還得差不多了,再也沒有以前那種沉甸甸的窒息感了,等過幾年他還要繼續擴大經營規模,再豐富貨品種類,把商鋪變成甘溝鄉數一數二的超市。
牛群里蹚出一條致富路
和許多人相比,馬全峰是不幸的,先天左腿殘疾,讓他自幼與健康絕緣,但馬全峰又是幸福的,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政策的幫扶下,他和妻子一心一意發展養殖業,憑著一股“牛勁兒”,拼出了一條鄉村振興致富路。
馬全峰是甘溝鄉光明村人,因小時候身患殘疾,外出務工總是被拒之門外,只能依靠種地、養殖維持生計。雖然生活艱苦,但馬全峰并沒有自暴自棄,他肯吃苦、會吃苦、樂吃苦,用殘缺的身體撐起了七口之家。
但是生活的磨難卻再一次到來。2013年的一天,馬全峰不幸遭遇重大車禍,這次車禍,帶走了他健康的右腿,養家糊口的重擔全部壓在了他妻子的肩上,一家人的生活也越來越艱難。
脫貧攻堅工作開始后,馬全峰家因缺乏勞動力,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黨和政府的惠農政策下,馬全峰一家享受到牛羊養殖產業扶持項目。拿著3萬多元的項目扶持資金,馬全峰和妻子經過商議決定搞養殖。
2017年,20頭西門塔爾牛來到了馬全峰家。添草、喂水、打掃牛舍……馬全峰幾乎一整天的時間都和牛待在一起,觀察牛的各種習慣,還向村上的養殖戶請教,如何預防牛生病、讓牛長膘這些事。
在他的精心照料下,當年年末,他家存欄24頭,出欄10頭,年底人均收入1.4萬元,一家人也成功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經過幾年的發展,馬全峰的肉牛養殖規模已經擴大到了40余頭。2022年出售10頭牛,收入15萬元左右。
為進一步減少養殖成本,持續擴大養殖規模,這幾年馬全峰通過流轉土地,共種植玉米2.67公頃,玉米和玉米秸稈全部當作養牛飼料。
“過幾天就要開始儲存青貯飼料了,這幾天先把倉庫收拾一下,方便儲存。”走進馬全峰家的院子,他正忙著將去年還沒喂完的青貯飼料進行晾曬。馬全峰告訴記者,今年他家已經新生了6頭小牛犢,等到今年過年前后又能出欄10余頭牛。
談到未來,馬全峰信心滿滿地表示,如果有機會他還會不斷擴大養殖規模,讓自家日子越過越紅火。
一張脫貧證和一面“獎狀墻”
這幾年是陳一布拉最開心的幾年,他不僅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家里的“獎狀墻”也在逐年擴大。
陳一布拉是甘溝鄉前進村村民,前些年因為家中缺乏勞動力,沒有經濟來源,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現在黨的政策對我們貧困戶的扶持這么大,我一定不能辜負他們。被認定為貧困戶不丟人,但是我不能做一輩子的貧困戶。”在接連享受到惠農政策后,陳一布拉暗下決心,一定要努力脫貧致富,絕不能“等靠要”。
前進村屬于淺山地區,村子海拔較高,種植莊稼一直都是靠天吃飯,而且農作物產量一直不理想,如果單靠種植脫貧,難度很大。經過一番思考后,陳一布拉決定發展養殖業。
“家里前些年一直種著玉米,每年收獲后玉米秸稈基本上都便宜處理了,也值不了多少錢,要是自己留下來當飼料也是不錯的選擇。”說干就干,陳一布拉當即拿著政府下發的產業扶持資金購買牛羊,家庭養殖干得如火如荼。
“考慮到養殖需要一個倉庫儲存各類飼料和雜物,如果新建還要花費不少,所以我們就把以前的老房子收拾出來當作倉庫了,省下的錢還能再買幾只牛羊呢。”這幾年陳一布拉還在政府的扶持下將原本破舊的泥坯房新建成了青磚瓦房。走進他的家中,窗明幾凈,庭院整潔,新蓋的房子和以往低矮的屋子形成鮮明的對比,恰似這些年他們一家的生活變化。
2020年,陳一布拉退出了貧困戶的行列,看著村干部拿到家里的脫貧證,陳一布拉的心里說不出的激動。
除了用勤勞和汗水換來的脫貧證,在家里最令陳一布拉驕傲的莫過于家里的“榮譽墻”。在他的家中堂屋墻上貼了滿滿當當的獎狀,足足有42張。
“這些都是我的孩子們掙回來的。”陳一布拉驕傲地說,這幾年他和妻子努力脫貧致富,三個孩子也沒讓人失望,自上學以來每年每人都會帶來一兩個獎狀。
“我們小時候受困于家庭條件,沒怎么上過學,這些年更是吃盡了沒文化的苦頭,現在不論怎么樣,我都要讓孩子上學學知識。”對于陳一布拉來說,孩子們的獎狀和家里的脫貧證同樣珍貴,都是他們一家努力奮斗的結果。
安惠德、馬全峰、陳一布拉……他們的故事是一個個“小人物”的脫貧史,也是一個個自立自強者的奮斗史,在鄉村振興的路上,有著許許多多和他們一樣不拋棄、不放棄的人,他們用堅強和汗水書寫著屬于自己的奮斗歷程。
如今,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征程上,他們一直在奮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