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落地生根,大棚生機勃勃,村莊華麗蛻變,農民喜笑顏開……近年來,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總堡鄉堅持以黨建引領和產業發展為抓手,積極探索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新路徑、新模式,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品”多元化產業發展思路,通過做活土地文章、發展特色產業、盤活資產資源等方式,增強村級“造血”功能,走出了一條產業興、村民富、鄉村美的新路子。
圖片一:赤松茸帶來好“錢”景
圖片解析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近日,走進位于中垣村的赤松茸菌菇棚中,菇棚里小傘狀的赤松茸有著紅褐色的菌帽、白色的菌柱,它們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個頭飽滿、開傘均勻,看著十分新鮮。負責人陳洪義指著畦床上拇指大小的赤松茸菌菇告訴記者,別看這些菌菇還這么小,但生長很快,這些菌菇第二天就可以采摘。采摘完的赤松茸經過分揀裝箱后,會直接發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地。
背景簡介
赤松茸生長在赤松林樹根部,是與樹根共生的一種野生食用菌。近年來通過人工培育后,開始陸續推廣應用。人工種植的赤松茸營養豐富,香味濃郁,唇齒留香,可與野生松茸相媲美,富含多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及維生素,具有色美、味鮮、嫩滑、爽脆等特點。
記者來到陳洪義的菌菇保鮮庫,只見地面上放滿了新采摘的赤松茸菌菇,庫內彌散著鮮菇的清香。來到隔壁的分揀車間,六七名婦女正在緊張有序地分揀裝箱。
“陳老板,你今年種了多少赤松茸???”
“今年在120多個棚都種了赤松茸,每個棚能賣1萬多塊錢呢!”
據陳洪義介紹,這些分揀好的赤松茸菌菇不在當地市場銷售,全部分揀裝箱后以空運方式發往上海、廣州等地,用于中高端消費市場。每公斤赤松茸菌菇單價在50元至100元不等,已于8月初上市,預計到10月底結束。赤松茸的種植也吸引了不少周邊村民前來務工,目前已支付工人工資100多萬元。
分揀好的優質上等菌菇“坐著”飛機去了沿海大中型城市的中高端消費市場,那么分揀剩余的次等菌菇又怎么處理呢?
據陳洪義介紹,他們將次等菌菇切片烘干后銷往各地的干鮮市場,市場價為每公斤200元。
展望未來
除了種植的赤松茸,記者在其他大棚看到,一串串櫻桃、西紅柿、味道甜美的草莓等都在茁壯成長。陳洪義告訴記者,他在這個基地共有400個大棚,他將大棚承包給有技術的村民,帶動他們共同致富。
為了讓當地的老百姓增加更多收入,展望未來,陳洪義還有個想法,他希望走“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種植模式,由他提供菌種和技術指導,有意愿的農戶只負責自己種植采摘,他統一收購后負責銷售,這樣既可以讓當地農民學到赤松茸的種植技術,還可以帶動當地農戶依托種植赤松茸增加收入,走上致富的道路。
圖片二:玉米黃豆播出“希望”田
圖片解析
“快來看,我今年種的玉米黃豆馬上就要豐收啦!”
走進總堡村玉米黃豆帶狀復合種植田地里,一排排玉米翠綠健壯、威武挺立;一壟壟黃豆苗郁郁蔥蔥、迎風搖曳,呈現出一片和諧共生的豐收景象。
玉米黃豆套種的優勢在于玉米的莖稈長得比較高,而黃豆則屬于矮莖植物,高稈作物套種矮稈作物,合理利用空間,兩者互不影響。“玉米黃豆帶狀復合種植能充分發揮邊行效應和黃豆固氮養地作用,有利于改善土壤條件、提升土壤地力,實現玉米基本不減產、黃豆增收一茬。”種植大戶余先邦告訴記者,去年試種的玉米黃豆比較成功,因此今年種了20多公頃,規模種植也解決了村里大部分勞動力。“今年我雇了三十幾個村民干活,每天給他們開90元的工資,讓他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余先邦說。
背景簡介
鄉村振興,關鍵在于產業振興。對于地處半淺山川水地區的總堡鄉來說,除了2000公頃耕地,幾乎沒有明顯的優勢資源。在如何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方面,總堡鄉把眼光落在了如何盤活土地資源,提升土地種植效益上。
據總堡鄉黨委書記金復云介紹,2022年,為積極響應中央1號文件提出的“在西北地區積極推廣玉米黃豆復合種植”精神,經過前期調研考察后,鄉黨委政府決定在總堡村推廣試種玉米黃豆套田80公頃,實現玉米畝產1000公斤,黃豆畝產200公斤,比以往單一玉米種植畝增收1500元以上。同時,為全縣乃至全省推廣玉米黃豆套種提供了試點經驗。
據了解,與傳統單種玉米相比,帶狀復合種植具有很大的優勢,不僅能夠穩定玉米產量,擴大黃豆種植面積,提高糧食產能,還能降低農藥和肥料使用量,節本增效,實現一田多收,助農增產增收。玉米黃豆帶狀復合種植還具有輪作倒茬、培肥地力等優勢,能夠最大程度發揮土地潛力。
展望未來
余先邦不僅是一名種植大戶,還是一名技術能手,他的成功經驗,為鄉里的種植戶起到了引領示范作用。經過他的指導和培訓后,今年,總堡鄉在去年套種80公頃的基礎上,擴大種植規模至200公頃。
“試種成功后,我們將總垣、中垣、三垣等村的高標準農田和撂荒地利用起來,都種上了玉米和黃豆。”金復云說道,去年每畝地的效益為4000元,今年預計每畝地多增收700元。
圖片三:小西紅柿種出大產業
圖片解析
近日,在垣坡村的種植大棚里,一串串圓潤飽滿的草莓西紅柿掛滿枝頭,或青或紅,長勢甚是喜人。
“你嘗一下就知道了,和其他的西紅柿口感不一樣。”種植大棚的負責人張發淵告訴記者,這個西紅柿又叫丑番茄,因為它的“肚臍眼”這邊長得特別丑。張發淵拿起一個西紅柿向記者介紹道,草莓西紅柿個頭相較于傳統西紅柿偏小,屬于中型品種,掰開后果囊籽粒粒飽滿,果肉沙軟綿柔,讓人垂涎欲滴。別看它外觀“丑”,咬一口皮脆肉厚,帶著濃郁的清香,非常爽口。
背景簡介
過去,垣坡村許多種植戶栽種的西紅柿主要為蔬菜西紅柿和作為水果食用的小西紅柿(圣女果),但垣坡村的西紅柿并非這兩種,而是草莓西紅柿。它的外形和蔬菜西紅柿類似,只是個頭偏小,口味卻更適合作為水果。記者品嘗后發現,雖然草莓西紅柿的果皮比蔬菜西紅柿厚,綠色的籽鑲嵌在果瓤里與其他西紅柿并無區別,但吃起來口感酸甜,果汁多,口味濃郁。
今年是張發淵在民和縣種植草莓西紅柿的第一年,之前他還在樂都區壽樂鎮引勝溝試種過,但由于當地冷棚數量較少,在試種的同時張發淵一直在尋找更合適的冷棚基地以擴大種植面積。
2022年,總堡鄉在民和縣農業農村和科技局的支持下投資1000萬元在垣坡村、三家村、臺爾哇村、總堡村、哈家村五個村修建了220個蔬菜種植冷棚和一座保鮮庫,張發淵聞風而來,扎根到總堡鄉。經過考察后,他以每畝地1000元的承包費承包了100個冷棚,正式開始在民和縣規?;N植草莓西紅柿。
展望未來
今年4月,張發淵在總堡鄉雇用近30人種植草莓西紅柿,將每個村的大棚分為三批進行采收。“現在垣坡村的幾個大棚馬上就要采收完了,三家村、臺爾哇村的西紅柿還處于盛果期,當天采摘的西紅柿立即會發往北京、廣東等地。”張發淵說。
記者了解到,在總堡鄉冷棚里種植的草莓西紅柿每棟棚產量在3000公斤到4000公斤,目前在西寧市市場的零售價可以達到每公斤20元。
草莓西紅柿的規?;N植在為張發淵創造財富的同時,也為附近的村民提供了家門口的就業崗位,許多村民紛紛來此務工。
“之前我一直在家里帶孩子,今年年初我和村里的人一起來了這里,每天能有一百塊錢的收入,現在已經掙了一萬多塊錢了。”垣坡村村民侯潤蘭笑著說。
近年來,總堡鄉積極發展設施農業,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借助土地資源優勢,實現連片種植、集群發展,一個個種植棚正在逐步托起當地百姓的致富增收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