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lockquote id="dtlgn"></blockquote>

        <source id="dtlgn"></source><blockquote id="dtlgn"><track id="dtlgn"><code id="dtlgn"></code></track></blockquote>
          <u id="dtlgn"></u>
      1. 海東日報首頁

        特色產業富了黃河岸畔人家

        ——走進鄉村看振興系列報道之八
        2023-10-13 07:41:32 來源:海東日報 點擊:

        □本報記者 韓世偉 攝影報道

        一條條通村、通社公路延伸到老百姓家門口,基礎設施完善,沿途景色宜人……走進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牙什尕鎮,一幅村凈、景美、人和的美麗鄉村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近年來,牙什尕鎮黨委政府將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培育出牦牛、歐拉羊、林麝、蜜蜂、冷水魚等一批地域特征鮮明、鄉土氣息濃厚的特色產業,讓鄉親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日子越來越好。

        冷水魚養出致富“熱經濟”

        黃河水面碧波蕩漾,一口口網箱整齊排列,成群的冷水魚在箱內歡快游動,微風吹過,泛起粼粼波光;養殖場的工人拎著魚食,一勺一勺地往網箱里拋撒,引來魚兒爭相搶食……

        近日,記者走進位于牙什尕鎮牙什尕村的昌信水產養殖合作社,負責人馬木沙正在招呼工人將新進的一批魚苗投放到網箱中。

        “這些冷水魚的魚卵都是從丹麥進口的,在孵化場經過孵化后,投入拉西瓦水庫試驗水域,等魚苗適應黃河水之后,運到這里進行養殖。”馬木沙向記者介紹說,他并不知道丹麥具體在地球上的哪個位置,但他知道丹麥的魚卵品質上乘,所以年年都有進口。

        昌信水產養殖合作社擁有22口圓形大網箱,46口方形網箱,飼養面積達6畝,目前網箱中育有三文魚、金鱒魚、虹鱒魚、大西洋鮭魚等多個品種,大魚1.5萬尾,小魚4萬尾。“去年年收入達到了37萬元,今年估計有60萬元。”談到養魚帶來的如此傲人的收益,馬木沙笑得合不攏嘴。

        但成功的背后卻是馬木沙不為人知的淚水與堅持。據馬木沙回憶,早些年,他曾在牙什尕一帶的黃河庫區養殖網箱冷水魚,成功養出了一批虹鱒魚、金鱒魚等冷水魚,遠銷浙江、上海等地。然而正當馬木沙打算繼續規?;B殖之際,2019年黃河上游水位上漲,給他的養殖基地帶來不小的打擊。“那段日子連著下了好多天的大暴雨,黃河水位開始上漲,再加上上游水庫放水,合作社網箱里的魚都是成片成片的死,損失特別大。”提起這段往事,馬木沙依舊忍不住哽咽。

        在得知這一情況后,化隆縣政府積極為他提供補償,幫助他重振冷水魚養殖產業。“現在每尾魚苗政府補貼1元,大大減輕了我的負擔,也給了我繼續干下去的信心。”在政府扶持下,2020年年初,馬木沙修好破損的網箱,從門源回族自治縣冷水魚孵化基地購買2萬尾魚苗投放到網箱,往后的每年他都會新進一批又一批的魚苗,昌信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的規模也逐步壯大起來。

        經過數年的發展,如今的馬木沙早已成為了當地遠近聞名的養殖大戶,他的基地出產的冷水魚遠銷省內外市場。僅今年上半年就累計向省外銷售12噸黃河冷水魚,水產品遠銷浙江、上海、北京等地。

        目前,馬木沙的合作社社員已發展到117人,帶動和輻射農戶21家,人均月收入4千元左右。馬木沙表示,接下來會不斷擴大合作社規模,爭取給更多周邊群眾提供就業崗位,讓眾人共享更多紅利。

        近年來,化隆縣依托獨特的氣候和水資源優勢,把冷水魚養殖作為加快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進行重點培育,通過項目拉動、政策扶持等方式,冷水魚養殖已初具規模。截至目前,化隆縣已建成水產養殖場14家,核準漁業養殖面積為11公頃,養殖品種主要為三倍體虹鱒、三文魚,網箱存尾數30.73萬尾,冷水魚養殖存箱產量為191.24噸。2023年1月至8月份銷售量為25噸,銷售額達150萬元。

        小山溝里“牛勁兒”十足

        “哞哞哞……”來到牙什尕鎮下多巴一村的化湟養殖專業合作社,映入眼簾的是整潔的牛棚、堆積整齊的草料,一頭頭膘肥體壯的牛正沐浴著陽光,悠閑地吃著草料,工作人員不時添些草料,精心呵護著這些發家致富的“功臣”。

        記者了解到,該合作社自2020年成立至今,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存欄達2400頭,年出欄可達5000頭,養牛場的青貯飼草增加到了1萬噸左右。

        整理草料,給牛喂水,打掃牛棚,仔細觀察每頭牛的生長發育情況。馬金龍說,這是他每天的必修課,雖然雇了工人,但自己的“牛事兒”還是喜歡親力親為。

        通過多年養牛的摸索與積累,馬金龍已成為附近有名的養牛大戶,經常幫助鄰里周圍解決大小“牛”事。馬金龍向記者介紹道:“現在牛舍里的主要品種是西門塔爾牛和牦牛,其中西門塔爾牛具有繁殖力快、難產率低、適應性強、后期育肥增重快等優勢,養的最多。”

        對養牛馬金龍有一套自己的“養牛經”,對牛飼料、水源、環境要求極高。馬金龍堅持用從農戶手中收購來的玉米秸稈,經處理變為青貯飼料進行喂養,水源是來自于山間的泉水,生態自然,無污染。為了讓牛有個舒適的居住環境,馬金龍每天安排專人打掃牛舍,清理牛糞、消毒、驅趕蚊蟲。

        “合作社的牛主要銷往四川省成都市,到目前為止,已經賣了3000多頭牛,收益還是很不錯的。”談到養牛的效益,馬金龍笑著說,現在政府全力支持,未來的收益應該會更好。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馬金龍時常這樣說。隨著合作社的發展壯大,用工需求量也大幅增加。馬金龍優先雇用本村剩余勞動力,讓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務工。如今,合作社共有37名員工,月均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有效帶動了群眾持續致富增收,實現了合作社與村民共贏的良好局面。

        近年來,為幫助縣域民營企業蓄能發展,化隆縣稅務局聚力“春風”送策入企,2022年,減免化湟養殖專業合作社企業所得稅70多萬元,有效為企業減負“增氧”,更好助力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稅費減免的這筆錢讓我們企業緩解了很大的資金壓力,得以盤活企業資產。”談及企業發展,馬金龍感受頗深,他表示,下一步將不斷發展壯大養牛事業,帶領村民做強牛產業,共同“犇”向“牛日子”。

        一人帶富父老鄉親,一業助力鄉村振興。如今,在牙什尕鎮,從一個人搞養殖到一群人做一項產業,特色養殖產業在牙什尕已是遍地生花,書寫著新時代鄉村振興的華彩篇章。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海東日報 版權均屬海東日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單位和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

          

        2、已經本網書面授權使用作品的媒體、網站,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新聞

        国产精高国产三级国产A∨_无码一区在线观看视频_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导航_亚洲精品无播放器播放_亚洲不卡免费观看_欧美一卡日韩动漫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