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lockquote id="dtlgn"></blockquote>

        <source id="dtlgn"></source><blockquote id="dtlgn"><track id="dtlgn"><code id="dtlgn"></code></track></blockquote>
          <u id="dtlgn"></u>
      1. 海東日報首頁

        從李家昂到山卡拉,他撒下一路動人故事

        ——走進鄉村看振興系列報道之九
        2023-10-16 08:08:53 來源:海東日報 點擊:
        圖為鄧赟(右二)在李家昂村調查測算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收入
         

        □本報記者 李永蘭 攝影報道

        從海東市樂都區達拉土族鄉李家昂村到化隆回族自治縣昂思多鎮山卡拉村,行車距離100多公里,如果駕駛技術過硬,穿山路、過高速,2個小時就能抵達。但鄧赟從李家昂到山卡拉村,卻用了5年的時間。這5年,他在兩村間撒下了一路動人的故事。

        初到李家昂村

        2018年3月16日,當時正在省教育廳帶領海東市六縣區教育局財務人員開展全國教育經費統計報表工作的鄧赟接到一個不尋常的電話。

        電話是海東市教育局辦公室工作人員打來的:“鄧主任,您被局黨組確定為樂都區達拉鄉李家昂村的新任‘第一書記’了,請您趕緊交接一下手頭上的工作,于3月20日之前去樂都區委組織部報到。”

        接完電話,鄧赟當時就懵了,雖然他在農村擔任過8年的鄉村教師,但沒有真正與老百姓打交道的經歷。

        當時的鄧赟也想過去找局領導借口推辭,但是轉念一想,既然組織上安排去擔任“第一書記”,就是組織對他的信任,于是他便義無反顧地踏上了脫貧攻堅的征程。

        三月的李家昂村,寒氣逼人,風如刀割。初次站在海拔2900多米的李家昂村,鄧赟心里不免打起了退堂鼓,還好有村里老百姓的熱情歡迎、有前任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張生輝的耐心指導,他漸漸適應了這里的環境。

        李家昂村位于達拉鄉西北部,距離樂都城區34公里、鄉政府4.5公里,平均海拔2900米,最北面與互助土族自治縣松多藏族鄉接壤。全村地處純腦山地區,轄3個社,戶籍人口97戶366人,常住人口64戶27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27戶114人。地理、氣候、自然條件惡劣,耕地為山坡耕地,土層薄、耕地質量差,人多地少,靠天吃飯。全村有耕地91.9公頃,林地300公頃,草山1026.7公頃,可用耕地均屬于低產田土,無水澆地,主產小麥、油菜、馬鈴薯等農作物,經濟發展及村民收入主要以勞務輸出、傳統農作物種植和養殖業為主。

        了解到這些情況后,鄧赟立馬行動起來。每個星期一從鄉政府開完會回到村里,鄧赟帶領工作隊員就開始了一周的工作,整理脫貧攻堅檔案資料、走家串戶、召開會議、排查糾紛、整治環境、了解情況……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李家昂村一干就是三年零四個月。

        在三年時間里,鄧赟每次來村里的路上,總會碰到攔車的鄉親,不管是男的、女的、老的、小的,他都會停下來捎上他們,慢慢地,就連附近村莊的老百姓都知道李家昂村來了個鄧書記。

        三年多來,鄧赟轉遍了村里的每一個角落,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家里更別說了,村里的農戶他能從村頭一個不落地說到村尾。

        三年多的時間里,鄧赟熟悉了這里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也與這里的老百姓結下了深厚的感情。誰家有人生病了、誰家的孩子考上大學了、誰家的房子被水淹了……大家都會來找鄧赟幫忙。

        村民李生科的兒子2016年不幸患上肝癌,家里還有三個小孫子,鄧赟隔三岔五就去他家,醫療費報銷的怎么樣?小孫子上學有什么困難?他都會去關照一下,同時給鄉政府打報告,給李生科安排護林員崗位,增加家里的收入。

        但不幸的是,李生科的兒子于2019年6月份去世了,鄧赟隨即跟鄉上協調,給他的三個孫子申請了孤兒撫恤金。

        祁文海、魯小林夫婦兩個人都是殘疾人,鄧赟就和村干部商量給他們安排公益性崗位,他家的大女兒沒有考上高中,要去外面打工,鄧赟就去他家苦口婆心地勸他女兒一定要讀書,并聯系到省工業職業技術學校的朋友,幫她報了名,并且幫她申請了助學金,畢業以后就有單位聘用她去上班。

        自打鄧赟擔任駐村“第一書記”,身邊的朋友也紛紛支持他的工作。他的好朋友李鴻光,通過自己多年的打拼,成立了一家網絡公司,拿出8000元資助了李家昂村的4名貧困大學生。

        宋仁琳是鄧赟的發小,是一家工程公司的總經理。當得知村里還有幾戶家庭由于長期疾病、天災人禍、身體殘疾等原因家庭條件比較困難時,決定拿出1.2萬元資助這些家庭;高中同學趙文婷開了一家手機銷售店,在鋪面升級改造時,將六組玻璃櫥柜捐贈給了村里的游客接待中心……像這樣的事情,三年來發生了很多很多。

        小村大變樣

        剛到李家昂村時,鄧赟剛過不惑之年,在李家昂村三年多的時間,他覺得自己老了很多。但村里的變化卻與之相反,三年間變得更加“青春亮麗”。

        從2015年年底到全面取得脫貧攻堅勝利期間,在海東市教育局的大力幫扶下,在各級扶貧干部的努力工作下,李家昂村完成了一項又一項的脫貧攻堅任務。

        幾年來,市教育局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經常深入村中現場辦公,解決“戶脫貧、村退出”過程中遇到的短板問題。市教育局干部職工人數少,工作量大,但是結對幫扶的干部無論多忙也會按照每季度走訪貧困戶最少一次的要求開展幫扶工作,村里的貧困戶經常動情地說,這些來幫扶的干部比自己的兒女都要孝順。

        據不完全統計,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市教育局幫扶干部為貧困戶送去各類物資價值達14.5萬余元。

        也正是因為有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有了幫扶單位的依靠,李家昂村的發展越來越好。村集體經濟破零工程——光伏脫貧項目在壽樂鎮昂么村實施,2019年并網發電,到鄧赟離開李家昂時,村集體已經有了22萬元的收益。

        要脫貧,對老百姓的技能培訓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為此鄧赟經常跑到鄉政府和區就業部門聯系技能培訓項目,2016年至2020年,李家昂村累計培訓烹飪、電焊、機械駕駛等9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9人,并取得結業證書,有培訓意愿的貧困勞動力參訓率達到了95%以上。

        為了更好地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鄧赟一趟又一趟地找單位領導申請幫扶資金,在駐村工作隊的努力下,2017年至2019年,海東市教育局黨組結合村實際,每年拿出3萬元,用于貧困戶發展當歸種植業及土雞養殖業。2020年,根據駐村工作隊的建議,市教育局又撥付1萬元資金,加上往年的結余資金和駐村工作經費共3萬余元,用于村文化活動室的電子屏、脫貧攻堅掠影文化墻等建設。

        到了每年收獲的季節,鄧赟就會和單位聯系,通過對口援青和東西部扶貧協作“攜手奔小康”采購、幫扶責任人采購等形式,采購村里的馬鈴薯、土雞、菜籽油、牛羊等農副產品,幫助農戶銷售農產品,增加他們的收入。

        有天晚上,貧困戶拉冬果的妻子央央給鄧赟打電話說:“鄧書記,我自己在家釀了30多斤酩餾酒,您能不能幫我推銷一下???”接完電話,鄧赟馬上聯系同事和朋友們,她的酩餾酒隔天就全都預售完了。

        經過精準扶貧和兩任駐村工作隊的辛勤付出,李家昂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2015年至2021年,李家昂村分別實施了美麗鄉村、廁所革命、文化活動室、文化廣場、文化戲臺、太陽能路燈、幼兒園建設、旅游停車場、游客接待中心等一系列項目,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生活日新月異。2019年年底,李家昂村如期完成了“村退出、戶脫貧”的所有目標。

        如今,李家昂村的水、電、路、網、太陽能路燈、電子監控、黨員活動室、衛生室、幼兒園、文化廣場等基礎設施健全并運轉良好,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各項事務都有條不紊,村級集體經濟逐步壯大。鄧赟的工作也得到了各級組織的認可,多次被評為鄉、區優秀“第一書記”、脫貧攻堅先進工作者、優秀黨員。2021年,他再次被省委、省政府評為全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轉戰山卡拉

        2021年7月底,鄧赟光榮地卸任“第一書記”的頭銜,鄉村振興的大幕也徐徐拉開。

        圖為鄧赟給李家昂村貧困戶送去過年的新衣服。

        組織上要重新選派駐村工作隊,鄧赟第一個向局領導申請繼續擔任李家昂村的“第一書記”。然而,市教育局的幫扶村被調整到化隆縣昂思多鎮山卡拉村,他卻毅然決定繼續在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勇往直前。

        在離開李家昂村的那一天,天空下起了大雨,全村的老百姓都冒著大雨送駐村工作隊,鄉親們都眼含淚水,鄧赟和張生輝也不禁流下了熱淚,離開傾注三年多心血的山村。

        鄧赟吞聲迎淚,但他不得不轉身背起行囊奔赴下一個“故鄉”。

        來到山卡拉村,鄧赟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村子距離鎮政府6公里,全村以漢族為主,與藏族、土族雜居,整個村由一條溝和兩面山坡構成,雖然平均海拔也是2900米,但屬于淺山地區。

        村主干道沒有路燈,村民夜晚出行不方便;村級道路年久失修、路面沙化嚴重;村級黨員活動室屋頂漏水,導致室內墻皮脫落;水源地年久失修,影響村民正常用水和水質;黨員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低,模范帶頭作用發揮不明顯;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起步較難,缺乏致富帶頭人;人居環境有待進一步提升……

        到山卡拉村后,鄧赟在山卡拉村黨支部書記李海林的幫助下,將村內還未解決的困難事熟記在心。

        李海林經常調侃鄧赟,說鄧赟是個愛鉆牛角尖的人,也是個有“強迫癥”的人。

        正因為鄧赟的“強迫癥”,讓他在接下來的駐村時間里,幾乎把所有時間投入到“看不慣”的事情上。

        提起鄧赟駐村兩年多時間所做的事,李海林如數家珍:幫扶單位海東市教育局積極開展一聯雙幫活動,兩年來對山卡拉村黨支部和6戶家庭困難群眾的幫扶資金和慰問物資達2萬余元;駐村工作隊用工作經費為村里51戶群眾繳納農房保險;購買紀念品慰問村中婦女并表彰“好婆婆”“好媳婦”;邀請中央音樂學院文藝宣講隊到村里宣講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并為大家送上精彩的文藝演出;給村里購買丁香樹苗350棵、榆葉梅樹苗100棵,組織黨員干部和村民們在村道兩旁、百姓院落周圍進行春季植樹活動,美化綠化村莊人居環境;號召村民為鄰村因火災受災村民捐款2180元;幫助脫貧戶曹四成申請產業扶持資金1.25萬元,用于發展養殖業;出資4800元為村黨員活動室安裝電子顯示屏;積極爭取水泥、沙子等物資修建排水涵洞橋2處,投資約2萬余元,解決了村級道路夏季淤泥和冬季結冰問題,極大地方便了村民出行;積極聯系省地震局和市地震局向德加中心學校和山卡拉村捐贈圖書、學習用具及宣傳品等價值近8千余元;從市農業農村局爭取價值1600余元的油菜種子……

        提起鄧赟,村民們總有說不完的故事。駐村以來,鄧赟已經成為山卡拉村的一員,村民們的事就是他自己的事,哪里有難題,哪家有難處,他都一件件想方設法解決,成為村民們愛戴的鄧書記。

        李海林也說,兩年多來,早已記不清鄧書記為老百姓辦了多少件好事,只要老百姓找他,不管是醫療保險、孩子上學,還是老百姓需要的農藥、化肥,只要是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他都當成自己的大事來辦。

        未來,鄉村振興的任務依然艱巨,鞏固脫貧成果的道路還很漫長,今年鄧赟又繼續留任了下來,有他在,山卡拉村鄉村振興指日可待。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海東日報 版權均屬海東日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單位和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

          

        2、已經本網書面授權使用作品的媒體、網站,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国产精高国产三级国产A∨_无码一区在线观看视频_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导航_亚洲精品无播放器播放_亚洲不卡免费观看_欧美一卡日韩动漫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