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陶成錄 通訊員 包永斌 攝影報道
阡陌大棚,瓜果蔬菜豐收于此;泰盛莊園里,游客陶醉于山水美食之間;扶貧車間里,一張張笑臉成最美的風景……生機勃勃的土鄉大地,處處散發著活力。
這活力,源于村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近年來,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聚力抓產業、促就業、穩增收、提效能,持續推進鄉村振興開新局,全縣城鄉面貌日新月異,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群眾幸福指數持續攀升,一幅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美好畫卷正在土鄉大地徐徐展開……
多點發力 村集體經濟遍地開花
走進五峰鎮七塔爾村,一幅“路暢、景怡、村美、業興”的美麗鄉村畫卷躍然眼前。
漫步在七塔爾村的游步道上,觀賞著鄉村美景,呼吸著新鮮空氣,不由得讓人感嘆如今鄉村環境和基礎設施發生的巨大變化。
村黨支部書記李得慶正帶著村干部察看村集體經濟項目燒烤小木屋。今年以來,鄉村旅游回暖,七塔爾村將4個燒烤小木屋以1.2萬元的價格對外租賃,實現了“小烤房”助力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良好局面。
另一旁的七彩果蔬采摘園里,前來采摘的當地村民絡繹不絕。大棚里的辣椒、西紅柿、草莓等蔬果長勢喜人。“果蔬園占地10畝,每年可種植兩茬蔬菜。”大棚承包戶劉虎說,目前6個大棚里的果蔬品全給互助縣東部市場做批發,村民也可以來采摘購買。
自2022年以來,七塔爾村在鄉村振興項目上狠下功夫,依托有利的交通區位優勢,以村委會及村級文化廣場為中心,102省道沿線為產業發展帶,形成了一條集旅游觀光、漁業養殖、果蔬采摘為一體的鏈條式產業大環線,不斷帶動周邊村社群眾實現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2022年,集體經濟收益達3萬元,今年截至目前已收益7.2萬元。
“過去由于資源稟賦、發展思路和方向不清晰,村集體經濟發展一直處于瓶頸狀態,鎮黨委通過‘梯隊管理法’強村舉弱村等方法,組織我們到威遠鎮卓扎灘村、東和鄉麻吉村等觀摩學習,通過組織生活會,拓寬了我們的思路,2022年我們村積極申報中央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實施冷水養殖、七彩生態農業采摘等項目。”李得慶告訴記者,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和基礎。近年來,七塔爾村始終把做大做強村級集體經濟作為發展的首要前提,通過盤活資源、綠色轉型、資源整合、合理引導等“多點發力”,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多點開花”。
因地制宜 村集體經濟大幅提速
沿著干凈筆直的水泥路走進丹麻鎮松德村游客服務接待中心泰盛莊園,服務員正忙著打掃衛生、收拾桌椅,準備迎接游客的到來。
2019年,松德村“兩委”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投資450多萬元建設鄉村旅游接待中心泰盛莊園,每年以10萬元價格向外出租,不僅帶動了村民在家門口就業,而且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泰盛莊園負責人董生龍介紹說:“自2019年承包接待中心以來,給村里交了30萬元租金,招收的服務員都是附近的村民,一個月有3000元的工資,一年工資開支達到了30萬元至40萬元。”
近年來,松德村依托鄉村振興的有利契機,以打造松德村游客服務中心為核心,先后建成設施農業基地和綠色有機農畜產品集散地,促進特色農業發展進入高起點、高效益、快發展的良性軌道,真正實現村集體經濟發展“全面開花”。
村集體經濟要壯大,產業發展是關鍵。松德村在發展鄉村旅游接待的同時,找準突破口,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建設溫室大棚,做強做優特色產業,2022年又投資140萬元,征地2.27公頃,修建拱棚20座,并以每棚3000元向外出租,提高了農業整體效益,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實現了群眾在家門口就業。
松德村黨支部書記李生寶表示,近年來松德村建成了旅游接待中心、溫室大棚,還投資600萬元修建農貿市場,目前三個項目在帶動群眾增收上效益明顯,村集體經濟累計達到140萬元。通過項目的實施,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的幸福感也得到了進一步增強。
產業興、民方能富足,村集體經濟才能壯大。松德村駐村“第一書記”石成銀說,在今后的工作中,松德村將緊緊圍繞產業發展這個關鍵點,持續鞏固現有的溫室大棚種植、鄉村接待中心、農貿市場項目,積極協調和對接有關部門,協同村“兩委”一道推動松德村集體經濟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黨建引領 村集體經濟活力四射
走進蔡家堡鄉上劉家村占地5畝的扶貧車間里,村民魏桃錄正和其他人一道在流水線上忙著加工熟食。他們一個個操作熟練,切割雞貨、鴨貨,按照工藝要求加工的熟食干凈衛生,扶貧車間不僅為當地村民搭建了一個創業平臺,還提供了良好的就業崗位。
魏桃錄是上劉家村村民,兩年前他開始在扶貧車間工作,一年下來也有四萬多元的收入。
近年來,上劉家村“兩委”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利用搬遷后的區位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產業,爭取項目資金,帶領群眾發展產業,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真正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目標。
自扶貧車間建成伊始,鄉、村兩級干部和駐村工作隊切實做足做細產業文章,以“黨建引領”促進產業發展,依托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通過多方招商引資,聯系青海卓群農副產品加工有限責任公司,依托交通便利的區位優勢,以車間租賃代生產的方式增加村集體收入。產業車間年產量達500多噸,解決長期就業崗位35個,村集體經濟年收入12萬元。目前,幫扶車間已成為村集體經濟增收的源頭活水,成為激活集體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如今,行走在互助縣廣袤的農村大地上,一座座干凈整潔的農家小院煥發新顏,一條條寬闊的公路如絲帶般在青山綠水間穿梭,一排排行道樹如土族阿姑一樣熱情地迎接八方來客。在全縣各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村民們滿載幸福,不斷地收獲著鄉村振興帶來的美好與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