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勤
漢末至三國時代,英雄豪杰燦若星辰,數不勝數。如果以成敗論英雄,曹操與司馬懿就是其中前后輝映的兩顆巨星。一個是魏國的開創者,一個是緊隨其后的晉國開創者。司馬懿無疑是三國時期最大的贏家,他笑到了最后。實事求是地講,曹操置身亂世,靠自己的不懈奮斗,殳刈群雄,統一了北部中國。曹魏江山說到底是靠曹操一點一點打下來的,其間只是借用了漢室的名號而已。曹操被陳壽稱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在爭天下的過程中充分展現了雄才大略。
司馬懿則不同,他棲身于曹魏政權,靠曹操、曹丕、曹睿祖孫三代的信任、提攜才位極人臣。之后,趁皇帝幼弱,陰謀發動政變奪取政權,為其子孫改朝換代打下基礎。司馬懿30歲出仕,到73歲故去,在長達43年的時間里,從屬員干起,逐步成為重臣、托孤大臣。他一生經歷過許多大事,也做過許多大事。傳記作家葉毓洲認為,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司馬懿的表現是好的,也為曹魏帝國立了汗馬功勞??墒?,他晚年通過政變全面攫取曹魏大權,完成了亡魏成晉各項準備。這就意味著,對曹魏政權而言,他先前的一切功勞就此清零,成了遭人詬病的陰謀家、野心家、亂臣賊子。
葉毓洲出版的《司馬懿評傳》(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3年2月)包括“世道人心沉淪下墜的推手”等二十章,作者借助司馬懿家族興衰沉浮的講述,給我們鋪陳了三國由盛到衰局面形成的歷史畫卷。作者不以成敗論英雄,對司馬懿這個歷史人物,既肯定了他的本事與事功,譬如:曾率軍擒斬孟達,兩次率大軍成功抵御諸葛亮北伐,遠征平定遼東等。又以“獨觀其大略”的科學方法,對司馬懿陰暗心理和卑微人格做了全面的剖析,讓讀者去了解和把握其為人、為事、為政的方式方法和行事風格。同時,在大跨度的歷史敘事中總結出歷史的經驗教訓,給人以深刻啟迪。
葉毓洲指出,司馬懿是一個“絕對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沒有信仰,沒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關懷、大悲憫、責任感和承擔意識,就必然將個人的私欲作為唯一的追求目標。葉毓洲認為,司馬懿有很高的智商,善于偽裝、善于鉆營。與曹魏同時代的大臣相比,他缺乏忠心、仁心和本真,一切以家世利益為重,只計利害、不問是非。他外寬內忌,低調隱忍,善于表演,精于算計,逼瘋了劉曄、害死了張郃、耗死了諸葛亮、騙殺了曹爽、慪死了蔣濟,把盛極一時的曹家、夏侯家踩在腳下,玩天下于股掌之中,讓人嘆為觀止。由于他的倒行逆施,許多人對司馬懿的行為不齒。
作者認為,晉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爛、最黑暗的王朝,與后世明朝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晉朝之亂,其來有自。社會沉淪是重要原因,司馬懿也難辭其咎。司馬氏忽視風教、風化,沒有在這方面下功夫,更沒有做出表率。不僅放任世道人心沉淪下墜,反而推波助瀾。這樣做的后果極其嚴重。西晉之亂,說到底是“民情風教”頹敗所致。作者指出,司馬氏的教訓是深刻的、沉痛的。當初司馬氏是何等的輝煌,后來又是何等的凄惶。二者之間的變化看似不可思議,其實有著內在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