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的成語中蘊含著極其重要的歷史文化信息。有些成語如“四面楚歌”代表的故事廣為人知,而有些成語譬如“卑梁之釁”背后的歷史典故,估計很多國人就不甚了了。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楚世家》,故事大意是:春秋后期,吳國的邊境城邑卑梁和楚國的城邑鐘離一界之隔,雞犬相聞。一天,卑梁與鐘離的兩個女孩一起采桑葉時,因爭搶桑葉發生了口角。結果雙方家長情緒化,非但沒有處理好爭執,反而使得矛盾升級,后蔓延成為屠城滅國的巨大災難。
臺灣知名專欄作家公孫策在《卑梁之釁:少女斗毆與沒完沒了的戰爭》中,繪聲繪色地講述了這個由一片桑葉引起的戰爭,指出這就是“吳楚世仇”的由來。公孫策認為,歷史記載的都是帝王將相、英雄美人,可是一旦英雄人物之間冤冤相報,英雄的劫數就成了人民的劫數。在這個故事中,桑葉看似無足輕重,卻成為了兩國征戰的導火索。其實,桑葉是無辜的,吳楚兩國少女在野外嬉戲造成誤傷事件也不鮮見,關鍵是地方官乃至兩國的君主要管控分歧,這樣才會相安無事。
公孫策認為,大時代不是只由大事件(例如大戰役)決定,其實是由無數“小事件”堆積出來,而事件都有人物主角,這些人物之間的恩怨情仇制造了無數事件。以春秋時期吳越爭霸的典型歷史人物為例,比如:身負血海深仇的伍子胥,忍辱負重、野心勃勃的勾踐,紅顏禍水夏姬、美女間諜西施以及劍術高超的山野女俠越女等。公孫策最近出版的“故事里的中國”叢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3年4月)包括《吳越春秋》《楚漢傳奇》《兩漢興衰》《三國英雄》《唐詩風云》《三十六計》《帝王之路》一套七本。書中故事講述、典籍節選與精妙評析穿插,補充了歷史課堂未盡的視角和細節,讀來酣暢淋漓。
《吳越春秋》分為“前事”“本事”“后事”三部分,講述了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越國、吳國恩怨交織的一段歷史,情節曲折、反轉迭起,比武俠小說更甚。作者充分尊重史實,同時保留了趙曄的《吳越春秋》原文中有關鬼神、占卜、俠義等情節的敘述,呈現出一段波瀾壯闊的春秋戰國史。作者將大歷史分為《谷王后稷》《吳王闔閭》等60個2000字左右的小故事,同時搭配選自《吳越春秋》《史記》《資治通鑒》《搜神記》等典籍的原文段落,采用和古籍一樣的豎向排版,典雅疏朗,輔以嚴謹的注釋。在讀歷史的同時,可以領略典籍的原貌和古文的魅力。
《吳越春秋》不僅記錄了中原外圍的重要歷史,還保留了先秦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浪漫奇想,還原了一個激烈、奇譎、磅礴的世界。我們在歷史課本或語文課本里讀過“伍子胥過昭關”“臥薪嘗膽”“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等典故,它們都是中華民族偉大文化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吳越春秋》這本書里面,這些典故被放回它們發生的情境中,并結合現代人的生活經驗,重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行為,把人性的微妙之處凸顯出來。我們會看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貪婪或憤怒,竟然導致連年征戰、生靈涂炭,很有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