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lockquote id="dtlgn"></blockquote>

        <source id="dtlgn"></source><blockquote id="dtlgn"><track id="dtlgn"><code id="dtlgn"></code></track></blockquote>
          <u id="dtlgn"></u>
      1. 海東日報首頁

        在民和谷地探尋李二堡的人文魅力

        2023-09-19 09:44:11 來源:海東日報 點擊:

         

        □文/冶廷林 圖/李景鵬

        這里為什么有這么多的塬、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鄉鎮名中唯一含有數字的地名有著怎樣的歷史淵源、一眼“旱不枯,澇不溢”的古泉有著哪些神奇之處、一棵存活600多年的白楊樹有著怎樣的生存奇跡、一年一度的山貨會何以成為一代代人的鄉愁、一曲悠揚的眉戶如何演繹新時代新風尚。本期,就讓我們一同走進民和縣李二堡鎮,探尋它的人文魅力。

        谷地風光無限好

        民和縣位于黃土高原最西部邊緣地帶,是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境內有八大山梁。李二堡鎮就位于民和由北向南第二道與第三道山脈之間的第二條谷地里。這個河谷叫作米拉溝,它發源于拉脊山脈,是個C字形的河道。這里河谷寬闊、四山環抱、狀似盆地、向陽溫暖。

        由于黃土質地疏松,易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所以李二堡地表溝壑縱橫,切割破碎,形成了較為典型的溝、塬、梁(當地人稱作“嶺”)、峁(稱作“疙瘩”)黃土地貌。夏秋季節有時會遭受山洪災害,但海拔較低,氣溫較高,是發展農業的好地方。

        10條大溝、3個大峽、10道長嶺、10個塬、1道寬闊的谷地,構成了李二堡的地緣輪廓。從地圖中看,李二堡鎮的地形呈三級地勢,自下而上,村莊所在地川谷是第一級,第二級是較為平整的小塊塬;第三級則是所謂的嶺,嶺上有“疙瘩”(峁)。在明代大修堡寨山城時圍繞李二堡修建了不少防御山城,在祁家塬、李家塬、巴達塬等塬頭都修建了山城,隨著時間的流逝,目前大多山城都已不復存在。李家塬頭的山城城墻根部依舊留存,李家人到現在還將其稱作“山城”。

        這里的地名看起來有一個奇怪的現象,第二級地貌都是“塬”,但李二堡凡是“塬”的地方都用“垣”字,也許就是因為建有“山城”的原因吧。

        這里土質良好,氣候較為干燥,新中國成立后,政府陸續興修水利,引水上塬,已成為種植糧食作物的良田。這里有個鮮為人知的故事,1964年,時任省委書記的楊植霖在李二堡蹲點,繪制未來“李二堡”的藍圖。還專為李二堡寫了一首長詩,后來成為李家《眉戶戲》的劇目:“李二堡、李二堡,四山環抱向陽處。門前流水土肥沃,屋后高山擋寒流。日月當頭過,人民愛此土。世代勞動不怕苦,從來未得好幸福。”這詩中體現了黨中央對人民群眾的關懷。

        如今黨的關懷惠及了李二堡的千家萬戶。政府在米拉溝深處李二堡境內最大的峽——大峽修建了能容納317.6萬立方米水量的河西溝水庫,文人稱其為“藏在深山溝里的綠色詩意”。河西溝水庫的建成,增加了灌溉面積933公頃,解決了核桃莊鄉、李二堡鎮3.4萬人、2.38萬頭(只)牲畜的供水問題,促進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也免除了李二堡群眾遭受山洪災害的危險性。

        近年來,在李二堡地區又修建了12座淤地壩,為滯洪、攔泥、淤地、蓄水、建設農田、發展農業生產、減輕山區泥沙流失,預防山洪淹沒良田、加強生態建設起到了有效作用,徹底消除了山洪災害危險,為鄉村振興營造了有利環境。李二堡四周還分布著12座小水庫,一座大水庫,星羅棋布,綠意盎然,為生態建設錦上添花。

        地名由來不簡單

        李二堡鎮是民和縣鄉鎮名中唯一含有數字的地名。“李”顧名思義為姓氏,“堡”大多指以前有土筑的小城,可唯獨“二”字的出現,不禁讓人產生好奇。

        李二堡在明代屬李土司轄地,當時住戶多為李姓,西寧衛兵部副使及宦官大修堡寨山城時建有兩個堡子。墻高6米多,底部厚3米有余,頂部寬1米多?,F在上下堡北墻至今尚存,存留著歷史的印跡。李氏家族的大房和三房均居住于上堡,二房居住于下堡。

        明史李英列傳中有“招捕逃七百余戶,置莊墾田”的記載,這里的“置莊”意為筑堡,“墾田”意為開荒。按時間推算,李二堡約筑于明英宗正統年間,至今有600多年了。因筑堡時選址不當,暴雨山洪沖刷,危險逼迫,住戶陸續遷移下莊即現今的李家村。下堡后裔繁衍,小堡容納不了,部分住戶陸續遷移他處,部分仍居堡內。新中國成立時下堡完整無損,總門端頂還有哨樓。西行于川楊公路至17公里處,左邊就會看見一面高大的墻垣,那就是上堡留給我們的明代殘墻斷垣。李土司修建兩堡,李二堡地名由此得來。

        追溯歷史,李二堡原為西寧李氏土司東伯府(府衙在今民和縣川口鎮)一門李瑁封地。瑁乃明正統年間的太學生,平生重視文教,耕讀傳家,視功名如云煙,淡泊一生,載入譜冊。

        600年前的李二堡,蒼松翠柏,鳥語花香,清流潺潺,風景宜人。有許多奇景古跡,因而被后世文人墨客編寫成李二堡八景:寶林鐘聲、龍王圣泉、古榆張傘、犀牛望月、東硤石門、周家古楊、云冠雪峰、松林佛院。其中的寶林鐘聲是指在嘉靖年間,修建的一座藏傳寺院,因環境優美,取名寶林寺,屬東伯府總寺蓮花臺管束?,F在的寶林寺與燈山樓處在李二堡南北中軸線上,成為李二堡的一道建筑風景線。

        時過境遷,李氏后裔依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繼續講述著歷史故事,繼續耕種著前輩開墾的土地,經營著李二堡的各項事業,并不斷創新發展,李二堡的繁華更勝于昔日盛況。

        泉水滋養潤土地

        李家上堡的北邊廟兒坡根向陽處,即范家村境內有一眼神奇的泉,被稱為“龍王泉”。人們口口相傳的歷史已有800多年,至于具體有多少年就無從考證,但當地人肯定的是,至少在600多年前修建“李二堡”上堡時是存在的。

        相傳此處最早有8個泉眼圍著一個大泉。8個小泉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亮,宛如進入了灑滿珍珠的童話世界。

        據傳此大泉是黑池龍王的一只眼睛,故名為“龍王泉”。大泉四周楊樹茂盛,似是龍的眼睫毛,投射進來的陽光照在泉水上,微風吹拂仿佛龍在眨眼,妙不可言。

        后來由于人們居家的需求,大泉四周的8個小泉被填,或建房屋,或修道路,或開墾種地,現在只剩大泉了。泉水清冽甘甜,深不見底,至今仍酷似靈動的眼睛。泉眼北坡修建的龍王廟,金碧輝煌、雄偉壯觀。泉與廟相得益彰,交相輝映,相互承托,堪稱是范家村的一大美景。

        這眼 “旱不枯,澇不溢”的古泉,平靜如鏡?,F如今在黨的關懷和政府的支持下,家家戶戶都有了自來水,很少有人到“龍王泉”取水。但當地人對“龍王泉”的敬畏之情絲毫不減,他們用水泥修了泉邊,泉深3.6米,又在外邊圍了一圈1米多的環形圍墻,安裝了鐵門,泉上修建了涼亭,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龍王泉”。此泉流出的水在外露的水管中長流不息,滋潤著這片美麗肥沃的土地。

        周家古楊顯奇跡

        川楊公路西行至大約19公里處,南側有一棵高大而滄桑的大楊樹。此樹樹心已枯死腐爛成為空洞,里面能容得下四五人站立。樹干內部空洞干燥,像是一個窯洞,開口向南,剛好被居民莊廓北墻所遮掩,須跳入護樹坑方能看見。

        然而向西高與人胸齊的一個屋梁一樣粗的樹枝被折斷,上方和中間腐爛掉落,酷似屋檐上的巨大水槽,下部還沒有枯死腐爛,生長的樹皮給“水槽”鑲了個包邊。沿著水槽看去應該是因腐爛而與樹心空洞相通,人們用水泥做了樹皮狀填堵。大樹向南并無枝干,像是一個順著主干切開的“蘑菇”,北邊的枝干依然聳立,南邊的被歲月所侵蝕,這是一種殘缺美,也是生命力的告白。

        讀其身世,觀其形狀,堪稱古楊傳奇。樹枝錯縱交織,遮陰數丈,樹葉蒼翠茂密,散發著勃勃生機,與其他白楊樹沒有兩樣,在這萬木叢生的環境里,猶如鶴立雞群,而且周圍的人們敬仰這棵古楊,還給它披紅掛彩,奪人眼球。

        這個地方最初是明代周氏武將定居,人們就叫作周家莊。所以,人們將這棵樹命名為“周家古楊”,昔日文人墨客曾把這列入“民和八景”之一。這棵樹也是我省罕見的“長青樹”,堪稱“樹中之王”“白楊樹之宗祖”。

        相傳,此樹栽于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周氏先民在此落籍時所植,至今已有650多年了,可謂高壽老齡了。在20世紀60年代,研究人員量得一樹身高19米,腰圍(在一人高處)近7.3米;另一樹高近17米,腰圍也達7米多。

        “周家古楊”原為三棵,在村公路南面有兩棵,一東一西并列矗立,像是一對戀人,當地人叫“夫妻樹”。兩棵古楊雄峙其上,既似三軍兩統帥,又如雙親護兒孫。只可惜在20世紀70年代,因為歷史原因,一棵被砍,如今雙木“伴侶”已成獨株。

        在路北村西面的一株則較小一些。據當地人說,村西的是后來栽的,比兩棵“夫妻樹”要年輕得多。

        山貨會注入新氣象

        李二堡西靠拉脊山,東通民和縣城,南接巴州溝,北連松樹溝,優越的地理位置,讓其成為米拉溝內物資交流的中心。

        《民和縣志》記載:“唐末有兄弟二人‘米勒’‘爾里’者遷至此溝,溝遂以人名諧音而稱‘米拉溝’。”據傳此兄弟二人將所獵的獸皮、制作的山貨,人背馬馱到縣城川口去交易,溝深路遠極不方便。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不約而同選擇另一個交易地點,慢慢地,李二堡就成了聚集交易物資的中心地帶。當然,山貨交易是物資交流的重頭戲。

        貨從山來,故名山貨,一年一度定時集中交易山貨,便稱作山貨會。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正是過年結束,備耕開始的“黃金期”。人們早早匯集于商貿往來、牲畜交易、山貨買賣的李二堡集場。

        李二堡以西的拉脊山是蔥蘢的原始森林,楊樹、樺樹、松樹高大茂密,各種灌木藤條密布叢生。這些林業資源是山貨工匠們的原材料,用一年時間制作榔頭、犁頭、格子(駕馭牲口耕犁的工具)等農用工具,編制背篼、花籃、耱子等生活用具,農歷正月十五凌晨人背馬馱來到李二堡集場,設攤叫賣,不到下午,售賣一空。

        人們拎著鼓鼓的錢袋子,置辦需要的東西,還要看賽馬、觀射箭、賞眉戶戲之后,深夜回家或親戚家借住一宿再回家。山貨會是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而興起,也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滲透而淡漠。如今的“正月十五山貨會”已成為各種文化活動、商品交易、牲畜買賣的廣義物資交流會,其聲勢有過之而無不及,但真正的“山貨”已成了歷史。

        如今,“正月十五山貨會”這天會舉行演眉戶戲、群眾賽馬射箭、武術表演、籃球比賽等活動,晚上還有送火把、鬧元宵、唱歌跳舞等活動,“山貨會”已成代名詞,已成一代人的鄉愁。

        眉戶戲演繹新風尚

        眉戶戲,俗稱眉戶兒。原本流行于陜西眉縣和鄠邑區地方性小調,清朝末年傳入李二堡,在當地方言、民間社火、風俗習尚等的影響下,經過一批戲曲愛好者的傳承與發展,逐漸演變成為具有青海地方特色的地方戲。

        據當地老人說,李二堡眉戶戲在清咸豐年間就已經普及了。據說李二堡原本無社火也無眉戶戲,每年正月十五的佛事活動很是興盛,人們通過佛事活動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后來老者們商議,通過耍社火來還愿,祈求平安,但是僅耍社火又顯單調冷清,便想到了唱戲(據李長榮《旋律悠揚,聲調婉轉動聽,青海眉戶戲之由來》)。于是,人們就開始學唱眉戶戲。最先的眉戶戲只是一把三弦,一把二胡,兩個小木棒子敲打,配合幾個平常的曲調,邊唱邊扭,有說有跳,不唱也扭,不說也扭。

        后來為了更完整地學習眉戶戲,大約在1920年聘請了一位叫王保保的陜西眉戶藝人到李二堡傳授眉戶曲調,他盡心傳藝,耐心指導,完善了生旦凈丑的角色。

        眾多的學員中,名為李鴻祥的演員脫穎而出,較為完整地掌握了眉戶戲的要領,吸收了眉戶戲的精髓。從此,李鴻祥成為李二堡眉戶戲第一代真正意義上的傳人。

        后來由李土司西府從東府李二堡引進到湟中地區,以李二堡為中心傳至整個青海省。由此推論,李二堡是青海眉戶的發源地之一,因各地的方言不同,加之各藝人的改進,李二堡眉戶在河湟地區盛興,其他地區與李二堡眉戶有所差異,但總的來說,大同小異。

        眉戶戲以地方戲的形式流傳于民間,與大眾性的社火有機結合,形成“無火不戲,無戲不火”的特點,以其曲調委婉動聽,聽之入迷的藝術魅力而生存。老戲不老,新劇育人,緊隨時代步伐,老戲新唱,演繹新時代新風尚。

        傳統劇目《李彥貴賣水》于1985年在三鄉鎮“豐收杯”戲劇大賽中獲得銀獎,2014年在“下川口果花會”上獲得優勝獎;新編劇目《老來難》獲得全省農牧區銅獎;小品《拆遷》2009年和2010年連續兩年搬上民和縣春節聯歡晚會,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好評;當代劇《麻將夫妻》被制作成碟片,全國發行,人們相互傳送,贏得了廣泛好評。

        2011年12月,青海電視臺《大美青?!泛汀肚嗪P侣劼摬ァ穼n}報道了李二堡眉戶戲。采訪了李長貴、李長有兩位民間藝人,充分肯定了李二堡眉戶戲的文化價值。

        李長貴和李長有已年過花甲,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眉戶戲,2015年5月,文化主管部門將李長忠命名為海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眉戶戲》代表性傳承人。

        生態保護譜新篇

        李二堡鎮對生態保護很重視,600年前的“周家古楊”枝葉繁茂,300年前的范家“照樹”巍然高聳,各種樹木“擁擠”川道,杏樹、沙棗樹扎根塬坡,依據海拔高低選擇植物栽種,呈現“帶狀”景觀。

        最為顯著的就是塘爾垣林場。林區距縣城西南22公里,由下峽、藏峽、峽門峽、尕長峽組成,境內溝壑縱橫,山勢起伏,地形復雜。1958年成立森林經營所,1968年重建塘爾垣國有林場,場部設在開陽村,有職工18人,護林員23人(第二部《縣志》)。林區總面積10228.2公頃,林業用地占總面積100%。海拔1990.3米,土壤類型有黑鈣土、褐色森林土、高山灌叢草甸土、高山草甸土。2000年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共完成人工造林53.3公頃,封山育林2517.7公頃,飛播造林866.7公頃,補種重點公益林753公頃。2021年完成6.67公頃新造林面積,栽植馬尾松1.1萬株,通道綠化3400株,四旁植樹1萬株,并完成退耕還林撫育各項工作。

        每當春暖花開,人們爬坡上塬心情與滿塬杏花一起綻放,夏日杏子成熟時,人們又與杏子相擁,滿口留香。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海東日報 版權均屬海東日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單位和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

          

        2、已經本網書面授權使用作品的媒體、網站,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国产精高国产三级国产A∨_无码一区在线观看视频_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导航_亚洲精品无播放器播放_亚洲不卡免费观看_欧美一卡日韩动漫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