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沒有雨季的小城等雨。”
這是我在辦公室里發的一條微信朋友圈,但沒出門又刪掉了。沒想到從辦公室出來,外面真的在下雨,淅淅瀝瀝的,不大,卻也把炙熱的地面淋了一遍,空氣中滿是雨和大地的味道。
群科比我印象中還要少雨,巴燕的雨可是每幾天就會悄然而至,悄然而去,都快固定成雨季了。調到文聯,單位在群科,就在群科定居下來,卻至今沒遇到一場淋淋漓漓的雨。
我是個愛雨之人,有了雨,生活便多了幾分溫柔。
記得五年前去新疆,在南疆阿克蘇的一個縣城溫宿待了一段時間,接連半個月的高溫,連半絲兒雨滴都不見,那段時間晚上睡覺時夢里都是故鄉的雨,那雨啊,瓢潑、肆意、隨性,讓我跟著掉眼淚。夢醒后,發現自己身在異鄉,窗外依舊是藍天深邃。
雨,怎么就那么無聲無息地進了我的生活呢?還對我產生了如此大的影響而不自知。
自懂事起,便對雨有著異樣的歡喜。春天的雨,帶著青草的味道,帶著泥土剛剛松軟的味道,帶著風中麥苗出頭的味道,那么柔,那么靜,由遠及近地漫過來。讓人發現柳葉吐芽更加嫩黃,楊樹枝頭泛著更油青的光時,一場春雨就悄無聲息地過去了,留下了杏花忙著盛開,柳樹忙著柔媚,大地忙著招呼萬物蘇醒。春雨是少女的眉眼,讓人身醉亦心醉。夏天的雨,是少年的狂躁,是鋪天蓋地的傾瀉,萬物焦渴,等待一場飽墑雨的到來。夏雨是突然的,帶著點任性,不把自己的快樂消耗完,就不知道罷休,當然夏天的大地是足夠包容的,能包容大雨傾盆,能包容洪水濤濤,更多的時候,大地上的萬物是等待這樣一場雨的。秋雨就不一樣了,它是帶著情緒來的,從《詩經》到現在,一場秋雨,一種情味,成了中國人再熟悉不過的一場雨。秋雨,無一場例外地跟詩詞有關了,中國人的命運和秋雨的關系,讀來令人唏噓不已,也值得玩味。而我,和秋雨的關系亦如此嗎?我覺得基本是這樣的。
所見過的秋雨,好像都是從夜間下起,滴滴答答下了一晚,早晨起來時,呵,半山煙雨半山霧。這樣的早晨,總是要賴一會床的。聽雨滴落在樹葉上的聲音,聽樹葉上的雨滴再落到房頂的聲音,這樣聽是可以入了迷的。一場秋雨,一場歡喜,到底在歡喜什么,我也不知道,反正就是喜歡,喜歡這種氛圍,喜歡這種密實感。霧蒙住群山,再籠罩住樹梢,把天地之間完完全全包住,眼里滿滿的都是喜悅。一個中國人,從小就接觸唐詩宋詞,內心順搭著埋下了一枚審美的種子,秋風秋雨秋煞人,不陌生。在處處有意無意的熏陶中,我愛秋雨是不奇怪的。
群科的秋雨,也是在晚上來的,白天秋老虎正猛,讓人懷疑夏天是否過去。
晚上刪完朋友圈走出辦公室,迎面撲來的就是夾雜著泥土味的空氣,這空氣里有潮濕,有漂浮的灼熱,更有雨落的喜悅。我沒帶傘,沿著樹走,整個小城逐漸空了,我知道人們回家了。街上匆匆忙忙走開的人,都有個大大小小的家,而我擁有的是個房子,而不是留有一盞燈的家。小城的燈光依舊閃爍,霓虹燈和路燈像往昔一樣,只是人沒了,街空了。雨落在街兩旁的槐樹,滴滴答答、滴滴答答,好聽極了。稠密的槐樹葉擋住了雨,偶爾幾滴雨落在頭上,清涼、單薄。從我的房子到單位的這段路兩邊,栽的都是槐樹,樹葉茂密,大晴天時如傘如蓋,把熾熱的太陽擋在半空,人從樹下走,猶如頭頂裝了個大空調。最近無雨,槐樹花開始敗落,每天早晨都能看到一地的花瓣,我踩著滿地的花瓣去上班,全然不顧詩意,更是忘了看黛玉葬花時流下的淚,反而覺得腳底生香了。有時看到環衛工人堆在花池旁的花堆,想如果是寶玉看到這堆花,可能會裝進袋子灑進黃河,畢竟黃河離這兒不遠,黛玉可能就近在花池中挖個坑,埋下這無人憐惜的落英繽紛,讓它們“化作春泥更護花”。而我只是個路人,也過了“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紀,但又是誰規定了年紀大就不能浪漫和幼稚了?或許這就是現代人的悲哀,不能放開自己的內心去活著,不愿意承認自己的晚熟。我們活在信息暢通無阻、信息真假難辨的時代,卻獨獨丟下了內心的敏感,對春花秋月、冬雪夏雨全然感覺不到面對生命的悸動。
走出槐樹道,也到了棲身的房子,雨倒是停了,停就停吧,今晚去讀三毛的《雨季不再來》。
半夜,睡眼朦朧間聽見落雨聲,那是疾風驟雨,全然沒有愁緒,而是一瀉千里。如是兩場,我也睡得深了,第二日反正天地就會清涼好多,夢也明媚了些許。
第二日清晨,我出門第一眼習慣往天上望去,還是烏云深沉,陰郁的天空沒有一絲兒藍色。往西二里地就是黃河,黃河迷蒙,河畔的高山也半隱半現,山腰上的薄霧濃云隨風而動。常走的槐樹道上,滿地黃花堆積,真是一夜風雨花落知多少。染上了黃色的槐葉,特立獨行地夾雜于滿樹綠色中,也有隨秋雨飄落的,和花瓣靜靜躺在地上,等待早行人的一眼一秋,說一聲:“秋深了。”一路上都是細碎的槐樹花,今早我卻沒有踩踏,選擇了走在車道旁,早晨車少,倒也無所謂是否危險。
走到移動公司門口,花池里的萬壽菊開得正艷。滿池的萬壽菊,宛如一大塊殷紅的血,宛若一大堆燃燒的焰火,眼里流淌著一條花的河流。紅的花蕊,參半的黃色花瓣,滴滴雨水珍珠般地游離,花瓣的紋理在水珠里纖毫畢現、縱橫交錯、色彩明麗,一花一世界,果不欺人。我低頭看著朵朵花兒,聞著沁人心脾的花香,瞬間覺得雨后的味道就是至純至凈的簡單。人間至味是清歡,人活著就該像這場秋雨里的萬物一樣,卸下多余的妝容,放下多余的追求,簡單一點,或許我們走得還能更遠。
群科溫熱、雨少,一條大河依城而過。
這里有江南的溫婉,也有西北的粗糲。一條大河給了群科柔美的靈性,氤氳旖旎,鐘靈毓秀。杏花、泡桐、槐樹、桃李將群科的顏色調和得恰到好處。除卻女兒柔情外,丹霞的赤紅也在告訴世人,這里還有寸草不生的群山,將西北的悲壯和堅韌表現得淋漓盡致。也就是在西北,在西北一隅的群科,江南的靈秀和西北的粗狂和諧地結合在一起,綠色家園和壯美風景,共同構成了群科的底色。就缺一場雨,一場春雨,帶來的是十里煙雨杏花,一場秋雨,帶來的即“是處紅衰翠減,冉冉物華休。”
群科把一切都準備好了,就等一場秋雨的到來。
秋雨到來時,換了顏色,改了面目,只把留人的情思生發,那絲絲兒情思寄予秋風。秋雨到來時,一年的疲憊便可脫在炕外,一覺睡盡光陰的苦楚。秋雨到來時,我們煮好茶,在裊裊茶香間來聊一聊歲月,看一看遮不住的青山隱隱,流不斷的綠水悠悠。這一場秋雨后,這世界也該蕭條了,但也有旺盛的生命力,南山馬肥,牛羊上膘。這時候也該讀一讀偉人毛主席的詩詞,來抗一抗“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