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加沙地帶南部毗鄰的拉法口岸埃及一側,50歲貨車司機艾哈邁德·拉杰卜滿面塵土。為了將援助物資送進加沙,他已在這里等了十天。
10月21日,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兩周后,以色列方面第一次允許載有醫療用品、食物和水的20輛貨車進入加沙地帶。隨后,口岸再次關閉。
“我和幾十個同伴有人運載著藥品,有人運載著食物。”拉杰卜告訴新華社記者,他當天沒能首批進入加沙。“今天我無法開車到加沙一側,希望明天能把援助物資送到加沙民眾手中。”
約200輛運送援助物資的卡車仍在等待,隊伍長得看不到頭。等候的日子里,拉杰卜和其他司機夜里睡在車上,白天盼著口岸開啟。“這里的條件惡劣,夜里溫度很低。我聽到好多次以色列襲擊口岸另一側的聲響。”拉杰卜說,加沙人“正遭受饑餓、恐懼和死亡的威脅”。
“雖然我十分想念家人和孩子,他們也非常擔心我,但在把援助物資送到加沙前,我決不回家!”拉杰卜語氣堅定地說。
在拉法口岸加沙一側,紅新月會工作人員馬哈茂德·阿布·阿塔從20日晚就一直在等待。“我很擔心開放口岸的調解努力失敗,那意味著加沙民眾將遭受越來越多的痛苦。”他對新華社記者說。
根據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的數字,加沙超過14萬個住所在以軍打擊中受損,約占全部住所的三分之一,其中將近1.3萬個完全被摧毀。
“這20輛卡車援助物資只是‘滄海一粟’,加沙需要的是2000輛卡車!”世界衛生組織突發衛生事件規劃執行主任邁克爾·瑞安說。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前,平均每天有超過400輛運送援助物資的卡車進入加沙地帶。
聯合國多名官員21日呼吁:“加沙地帶陷入災難性局面,我們需要更多、更多、更多卡車和持續不斷的援助。”
在加沙城,赫芭·穆什塔哈本該迎來自己的第一個寶寶,但幾天前,在以色列持續空襲中,她因難產失去了生命。她36歲的丈夫艾哈邁德·穆什塔哈告訴新華社記者,他們從加沙城的家里逃了出來,和親戚們住在一起。“那天晚上,赫芭突然臨產,但以色列持續轟炸,我們根本沒辦法送她去醫院。我就這樣聽著她痛苦地尖叫,直到第二天早上,她死了。”
聯合國人口基金巴勒斯坦分支日前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加沙地帶約有5萬名孕婦無法獲得基本醫療服務,其中約5500名孕婦將在10月分娩。
86歲的費里亞爾·阿卜杜勒·哈迪近日再次進入難民營,這次是在南部城市汗尤尼斯。她用顫抖的聲音告訴新華社記者:“以色列飛機摧毀了我們在拜特拉希亞的房子。巴勒斯坦人不得不逃離自己的家園,無家可歸。這又讓我回想起75年前的可怕時刻!”
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后,大批巴勒斯坦人流落他鄉成為難民。那時,年僅11歲的哈迪也被迫跟隨父親離開故土。如今,哈迪的兒子穆罕默德·阿卜杜勒·哈迪已是8個孩子的父親。他說:“以色列和哈馬斯之間持續不斷的沖突,讓敵對和緊張成了惡性循環。”
在他看來,巴勒斯坦人沒有水、食物、電、燃料,甚至失去生命,而“美國政府及其西方盟友仍在支持以色列的軍事行動,為他們提供軍援,讓無辜的加沙民眾承擔最悲慘的后果”。
美國總統拜登本月20日向國會提出一項總額約1060億美元的特別撥款請求,其中143億美元將用于軍事援助以色列。美國還在聯合國安理會層面竭力阻撓國際社會化解沖突的努力。繼16日對俄羅斯起草的關于加沙人道問題的決議草案投出反對票后,美國18日又否決了一份由巴西起草的決議草案。該草案獲得12個安理會成員贊成,只有美國投了否決票,致使草案未獲通過。
多年來,美國政府在巴以問題上始終“拉偏架”。巴勒斯坦政治分析人士易卜拉欣·拉巴亞認為,“美國應感到羞恥”,拜登政府多次表態支持以色列,是加沙人道主義危機持續惡化的重要原因。他認為,拜登政府把巴以沖突當成選舉的重要棋子,為了國內選情維護以色列利益,完全不顧加沙民眾的死活。
根據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的最新評估,約有160萬人在以色列持續襲擊中流離失所,約占加沙地帶人口六成以上。